正向心理學:快樂生活每一天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資料來源:心理健康科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諮商心理師 張益綸
小時候用功讀書,是為了要考上好學校。接著還是認真讀書,是為了要找到好工作。然後很努力工作,是為了要賺更多錢,或是希望早些退休。有沒有發現,我們總是汲汲於用現在的辛苦,換取未來的快樂?但憑良心說,這麼多年過去了,你真的有感受到符合期待的快樂嗎?
近年來,正向心理學在「快樂」的研究顯示:我們可以不用當下的辛苦換取未來的快樂(還不見得換得到)。我們絕對可以在不妨礙認真打拼工作的前提下,也創造享受當下快樂的感受!
我們的日常生活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個區塊,分別是:工作中、下班後,以及休假時間。以下就來簡單談談,在這三個區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有趣快樂!
1.工作中
多數人都認為工作是讓自己不快樂的重要原因,我們有絕對充足的理由把罪魁禍首推給工作!但長年抱怨工作,結果又如何呢?不也還是一樣不快樂?先不論工作是不是真的這麼罪不可赦,至少可以肯定「繼續抱怨」一點用也沒有,對吧!
根據心理學家Mike Rucker的觀點,當我們想要在工作中增加快樂元素,重點不在於調整工作內容,而在「如何」執行工作。
舉個例子:牙醫厭倦了每天看病患的臭臉(我們都害怕看牙醫啊),有位牙醫嘗試每天變裝,像是今天換搞怪的眼鏡,明天帶詭異的帽子,逗笑病患,讓病患不再臭臉迎人,牙醫也可以帶著歡樂工作。
另一個例子是,清潔人員厭倦了每天對同一個地區掃地、拖地,重複又缺乏變化。但他突發奇想,在地板上拖地作畫,每天都畫不一樣的作品。這不僅讓他自己覺得工作多了點樂趣,也帶給路過的民眾趣味。(好吧,也得感謝主管給予發揮空間。)
在工作中享受快樂,不見得非要減少工作時長(可以的話當然更好),我們可以發揮創意,在「如何」執行上做變化,這樣既不耽誤工作,也可以享受快樂,不是很棒嗎?
2.下班後
有一種不快樂的狀況是這樣的:許多人在工作時把精力消耗殆盡,下班後長時間的放空,導致沒有機會創造下班後的快樂,然後迎接隔天又是無盡的消耗。長此以往,我們都看得出來,人生只剩下無趣的工作,又怎會相信人生有可能快樂呢?
首先,適時的放空是必須的,我們的確需要這樣的時間讓腦袋暫時休息,無論你是閉目養神,還是稍稍滑手機,都在情理之中。但是,請務必節制「放空」時間。將下班後其他時間,拿來打造快樂。舉凡打電話與朋友閒聊、吃宵夜犒賞自己、沉浸在喜歡的閱讀裡、與好友一起進行共同興趣,都是比放空更有價值的享受。
重點在於,當我們在感受下班後的快樂時,請「真的完全與工作切割」,尤其不要一邊吃宵夜一邊打開工作信箱,不要在閱讀的同時還想著明天要交什麼公文。你懂的,那一點都不有趣,一點都不快樂!
3.休假時間
也許是兩天休假,也許是更長的假期,休假時間是我們可以有較長時間可以好好感受快樂的好機會。
比起讓放空霸佔整段假期,然後帶著「明天又要上班了」的低落情緒迎接星期一,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利用假期,感受快樂。再次強調,合理的放空並沒有錯,只是不能任由放空減少我們享受快樂的時間。
那麼,什麼樣的活動安排,可以帶給我們更美好的快樂呢?
吆喝鄰居一起去野餐、帶小孩到遊樂園玩耍、與伴侶一起參加啤酒節...。你絕對可以想得到各式各樣得到快樂的活動,但也可能找到一堆看起來快樂,其實也可能空虛的活動,像是獨自去看電影、與一大群陌生人出國旅遊、把孩子帶到親子餐廳,然後躲角落滑手機。
TED講者,Catherine Price提出三個能夠辨識真實樂趣的元素,她認為真正帶給你快樂的活動,應當要符合三個條件:心流、玩心、連結。以下簡單說明:
心流:你會自然地專注在活動裡,忘卻時間的活動。
玩心:你會像個孩子一樣,主動想要嘗試些變化,對可能不一樣的結果抱持好奇心。
連結:通常是與一些人一起進行,讓參與的人共享快樂。重點是人數不用多,但必須是彼此相處自在,不會感到拘束的對象。
我在規劃週末活動時,會謹記這三點,幫助我確定活動可以帶給我快樂,同時減少踩雷或更消耗能量的風險,鼓勵你也可以嘗試看看。
如果您或生活周遭的親友有情緒困擾,想要找人談談時,可以撥打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生命線1995與張老師1980協談專線。目前桃園市設置26處心理諮詢面談服務據點,如果您有需求,可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tycg.gov.tw/)預約或填寫諮詢問答,由專業心理師提供心理諮詢面談服務,期望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及陪伴,陪伴您度過情緒低谷。
參考書目: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