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小品
列印內容
父母離間症侯群, 拔河場上的繩索
發布單位:心理健康科
資料提供單位:衛生局
心理輔導員 陳鴻瑄
離婚,不單只是在紙上輕鬆劃個兩筆,中間複雜的關係不僅止於關於兩個人,更牽涉孩子或是與之有關的家人們。
在許多離婚的場合中,經常可見情緒高漲的雙方有著檯面上的劍拔弩張或是檯面下的暗潮洶湧,之中若還涉及孩子監護權歸屬問題,就會更加重彼此的衝突;雙方透過爭取監護權,孩子變成拔河賽中的繩索,被雙方拉來拉去,形成常見的「三角關係」。在這樣緊繃的狀況下,孩子通常只能透過隱藏、壓抑自己的情緒及內心真實想法,然後陷入「話不能亂說,會被一方討厭,如果我不順從可能會被拋棄…」的恐懼中。此時孩子學習到必須要懂得人情世故、小心發言,避免引發雙方對立緊張;自己則要更懂得成熟應對、懂得自我照顧,甚至有較年幼的手足,又要同時肩負照顧者的責任,被迫長大的童年,有著相對成熟思考的模式稱為「親職化」(parentification),意味著:孩子負擔了原本雙親該承擔的責任,呈現成人社會化行為,尤有甚者,還會產生身心症狀。
「你要喜歡媽媽的話,你去跟她住,不要住在這裡」、「你爸爸不要你了啦,把你都丟掉了」、「你媽媽會遲到接你就是因為他不喜歡你」,這些語句在一些高衝突的離婚家庭中時常出現,不斷向孩子貶損對方,或是更加嚴重的辱罵、毀謗,再或是透過許多干擾行為,企圖影響孩子對另一方的認知、惡化孩子與某一方的關係。上述種種行為被稱為「父母離間症候群」。這樣的互動後續便產生孩子需與其中一方結盟及忠誠等問題;「你究竟喜歡誰,你是想跟爸爸還是媽媽住?」大人不斷地想從孩子身上找尋答案,使孩子陷入困窘的情形。
當這些離間的話語及行為不斷地影響著孩子,可能會產生下列幾項負面影響:
(一)情緒隔離:當家庭處於緊張關係中,會採取保持距離,用情緒隔離的方式去處理與家人的關係,藉此隔絕不必要的負面感受。
(二)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孩子若發現這些離間行為的真相後,可能會產生不容易信任他人、社交功能退化、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人際關係的情形,因有高度焦慮分離感,在成年後可能需要隨時攜帶娃娃始有安全依附感。
(三)學業成就:在不穩定的狀態下,孩子不斷擔心的家庭狀況,使自己淹沒在焦慮情緒及壓力中,無心顧及學業。
若您正處在這樣緊繃的關係中,孩子是最需要被好好照顧的,健康的親子關係將會帶給孩子正面的影響,雙親對孩子的態度及溝通模式,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關鍵性的影響,雙親間若能有共識用合作的態度將會是最佳選擇,主動地去辨識孩子的情緒,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好好的去理解與傾聽,就能降低離婚時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使孩子能有健全的童年,延續到成年後能好好被愛與給予他人愛。
如果您或生活周遭的親友有情緒困擾,想要找人談談時,可以撥打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生命線1995與張老師1980協談專線。目前桃園市設置 26 處心理諮詢面談服務據點,如果您有需求,可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tycg.gov.tw/)預約或填寫諮詢問答,由專業心理師提供心理諮詢面談服務,期望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及陪伴,陪伴您度過情緒低谷。
上版日期:113-08-10